残局
海口基地产品无内外销记录,“暂时用在自己厂房的屋顶上”
9月是海南最好的时节。远离市区的海口综合保税区,绵延几百米的电线杆上,
汉能的宣传标语无处不在:“汉能越发展、地球越清洁”。
第一期占地430亩的白色厂房已建起,但车间只有二三十个工人在闲散地工作。几个工人在检查出现问题的样品,准备返工。两条生产线均处于试生产阶段。生产出来的产品既无外销记录,也无内销记录。“暂时用在自己厂房的屋顶上。”一位工人说。
投产比预期晚了半年,2012年3月才开始投产。国外市场持续低迷,国内市场迟迟无法启动,中国光伏行业普现危机。汉能在9月向海口保税区申请降低税费。当初被各方当做香饽饽一样争夺的汉能项目,现在成了烫手山芋。
海口市政府现在能做的,是不再继续给汉能二期工业用地;400亩配套用地只给了50亩。合同中上百亿元投资的辉煌构想,此时变成进退两难的僵局。
在广东,河源政府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原本非常憧憬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薄膜生产基地,但汉能在全国四处开花式的投资令他们开始担心其市场前景。尚德、赛维等光伏企业债务危机爆发后,汉能的一再保证并不能让官员放心。河源政府一位官员表示,最新的政府补贴发放,政府会看情形再说。至于汉能一直渴望得到的石英砂采矿权和二期工程扩用地的审批,“也不会太顺利”。
河源政府要求汉能出具投资进度报告,后者仅提供了120亿元这个数,厂房、基建、生产线等投资进度都没标明,“120亿投哪里了?”河源政府疑虑重重。
9月28日,汉能河源基地举行了发货仪式,首批发货仅有1.3万千瓦。
李河君打法
汉能的技术选择
● 汉能自2009年开始进入光伏领域时,薄膜电池已经告别了前一个高速发展周期,晶硅电池成为业界主流。晶硅电池是在多/单晶硅片基础上生产可能吸收太阳能的电池,被称作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第一代技术。目前除了美国的福思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从事薄膜电池生产,国内外大厂主要生产的都是晶硅产品。
●对薄膜半导体的研究,开始于20多年前,应用于光伏组件生产的历史则仅有十余年。作为第二代技术,薄膜电池以玻璃、不锈钢、塑料等作为衬底,沉积微米级(甚至纳米级)对光敏感的材料作为电池的光吸收层。根据吸收层材料的不同,薄膜电池主要分为硅基薄膜、碲化镉(CdTe)和铜铟镓硒(CIGS)三大类。CdTe电池的生产工艺简单,成本较低,CIGS则拥有较高转化效率。
●比起晶硅电池,薄膜产品原材料易得,成本较低,但劣势也十分明显。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今年年初的一份报告,商业化生产的多晶硅组件转化效率为13%—15%,单晶硅组件能达到15%—19%,而在商业化生产的薄膜组件中,CIGS和CdTe组件转化效率能达到11%,非晶硅薄膜组件为8%。除此之外,薄膜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显著衰减也令人担忧。汉能选择的正是转化率最低的非晶硅薄膜技术。
●2006年至2009年,由于太阳能级晶硅材料价格高企,薄膜电池一度取得较快发展,First Solar亦成长于这一时期。但随着晶硅价格的不断下跌,晶硅电池组件的成本显著降低,晶硅电池的竞争优势凸显。根据前述IRENA的报告,2009年薄膜电池组件的全球市场份额为14%,2010年降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