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及随之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欧洲市场变化显著。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为此,各国政府有意识减少对光伏产业的补贴,以降低财政开支。2010年初,德国下调了10%的光伏补助费率,第三季度下调13%,第四季度在之前基础上再次下调3%。
2011年2月,德国通过光伏上网电价下调方案。在此政策调整下,德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5月的增幅分别为18%、-38%、-55%、-55%、-38%。
2011年5月,意大利政府将原有上网电价补贴削减了4%~11%,从6月开始,上网电价以月为单位进行调整。预计到2011年底,意大利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将在目前的基础上下降26%~42%,而至2012年底,还将再下降20%左右。
持同样基调的,还有西班牙。其国家能源委员会宣布,2011年9月之后安装的、超过年度分配安装量的,将得不到政府补贴。这意味着,2011年,西班牙近三分之一的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不在补贴之列。
随着欧洲对光伏市场扶持力度大幅下调,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遭遇巨大冲击。2011年8月,中国光伏产品对德国的出口量为304MW,对意大利的出口量为95MW,分别环比下降了34%和62.6%。
晶澳太阳能CEO方朋对局势似乎依然保持乐观。他表示,即便欧洲不再增长,全球还有不少成长性市场,比如美国。不过,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美国市场存在太多其他因素。”方坦言。这些因素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2011年11月8日,以SolarWorld为代表的美国7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提出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简称双反)调查申请,首次听证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截止12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美对华太阳能电池(板)反倾销和反补贴案做出损害初裁,认定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对美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结果并不美妙。
“在市场调整的情况下,光伏产业本身还有一个问题,国内企业盲目扩产,导致产能过剩,供需失衡是由于产业内无序发展过渡扩产造成的。”方朋对本刊记者说。
国内很多光伏企业都是半道出家。在多晶硅料处于400美元/公斤的暴利时代,不管是房地产企业,还是外贸、化工、食品、农业公司,都在砸巨资抢滩光伏产业链。地方政府的推动对此也“功不可没”。以皮革闻名的浙江海宁从2007年开始把光伏产业作为当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2009年,海宁市政府对光伏企业在税收、技改、人才引进、认证和展会五项上均设有补助。在此推动下,海宁光伏企业从14家增长到40家以上,而按照海宁市政府规划,到2012年将把光伏打造成为产值达300亿元的第一支柱产业。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