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2010年的收尾时刻,对于任何行业而言,各种年终盘点接踵而至恐怕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备受关注的光伏行业,自然也不例外。“得益于全球宏观经济的复苏,2010年上半年光伏产业景气度节节高升本;然而整个下半年产业始终受到欧洲各国补贴下调消息的困扰。再加上更多企业开始加入光伏行业分享成果,几大厂商叫停薄膜电池生产线,‘美国301调查’等事件的爆发,2011年的全球光伏产业,是否还能延续2010年并不算有多么繁荣的景象?都必须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非常简短的一段文字,但足以概括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运行的大致轨迹。但还是那样的观点:除了“中国式”的年终总结之外,光伏产业在2010年最后半个月的运行同样值得关注。
期内,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而言,最值得关注的应当是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接近政府部门的人士表示,鉴于多晶硅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未来有关部门在多晶硅项目的审批上会逐步放开,既不会像过去一段时间‘一刀切’全部叫停,也不会简单地全部放开,而是区别对待,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沉寂了许久的多晶硅领域再度活跃势在必行,因此,虽然只是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但确实反映了行业的某些发展倾向和趋势。
而“英特尔公司旗下的一家太阳能光伏公司SpectraWatt可能已经正式关闭”的消息,则是期内全球光伏产业最受关注的事件。英特尔一家企业在光伏领域所遇到的阻力或只是其次。更引人深思的是2009年下半年疯狂涌入光伏产业的众多IT电子巨头们的整体处境。也许,现在并不能对IT电子巨头们的光伏之路妄下结论,但以“光伏新军”面貌出现的它们,在这个谈不上陌生,但又确实不太熟悉的领域中遭遇“水土不服”,却是不争的事实。
1、摘掉产能过剩帽子 多晶硅项目审批松绑
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被政府部门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的多晶硅行业,即将获得松绑。接近政府部门的人士透露,有关部门对于国内新建和扩建的多晶硅项目将逐步放开,但审批上将设定一定的门槛,对拟上马的项目将区别对待。
《OFweek Solar视界》简评:国内多晶硅领域的“沉寂”,众所周知。如果说金融危机的打击只是导火索的话,那么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38号文”的发布,则是一年多以来这种“沉寂”的决定性因素。
遥想当年,多晶硅投资是何其地受热捧。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许多上市企业纷纷涉足其中。2008年底虽然遭遇经济危机,但很多企业仍然逆市扩产。而到2009年6月底,全国已有19家企业多晶硅项目投产,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另有10多家企业在建,扩建多晶硅项目,总规划产能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万吨。
不管后来的“产能过剩”论调是否有失偏颇,但彼时国内多晶硅产业重复建设的倾向确实存在,且相当严重。如若任凭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非但解决不了多晶硅的“国产化”问题,相反会造成更严重的资源、资金浪费。因为对于多数项目而言,本身就不具备核心技术,如果强行上马,产品也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38号文”的如期而至,正是基于上述背景。
不过,虽然有“38号文”紧箍咒,2010年的中国多晶硅产业似乎并不乏亮点。保利协鑫三季报显示,期内公司的多晶硅生产成本约每公斤25.4美元,9月底成本更降至23.8美元/公斤。公司前三季度累计生产多晶硅约1.2万吨,同比增长约183.5%。而另一大佬赛维LDK11月30日则宣布,公司旗下马洪硅料厂二线5000吨项目已成功达到设计产能。由此,赛维LDK的硅料总产能达到1万吨,首次跻身“万吨级”多晶硅生产商之列。但必须正视的是,龙头企业的狂飙显然不能掩盖产业整体发展“沉寂”的尴尬。2010年多晶硅上马项目少之又少,是不争的事实;而多晶硅进口量持续创新高,则是另外一个事实。
由此看来,多晶硅产业的“征程”再起也就势在必行了。其实当初“38号文”出台的初衷也未必是要限制多晶硅产业的发展,而是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现象加以纠正。或许“一刀切”的方式确实过于武断,但至少可以让处于“急行军”当中的中国多晶硅产业停下来,加以总结和调整,并以更加理性的方式投入到接下来的征程当中。
查看新闻详情:多晶硅“征程”再起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