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定寰
秦海岩
刘峰
黄鸣
张勇
■ 国外经验
2009年奥巴马政府颁布了《美国经济恢复和再投资法案》,投资600多亿美元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信息与能源技术集成的智能电网作为重点的投资领域。
欧盟已经明确把以新能源产业为主的“低碳经济”视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制定了一揽子的措施和计划来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欧盟不久前制定“环保型经济”规划中,专门拨出130亿欧元用于“绿色能源”的发展。
日本政府早在1974年就颁布了《新能源开发法》之后陆续制定和颁布了《新能源引进大纲》、《关于新能源利用等的促进特别措施法》、《关于新能源利用等的促进基本方针》以及《新能源法》等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004年,德国政府最先出台上网电价法,实施购电补偿,根据不同的太阳能发电形式,给予为期20年不同等级的补贴,几年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
位于北京市和平西桥的鉴衡认证中心是一家专门从事风机技术认证的机构。春节刚过,这里已经一派繁忙景象。项目管理部经理赵玉忙碌地接待着一拨又一拨客户。
“2007年开始有第一个机型来认证,2008年、2009年来认证的机型数量出现‘爆炸性’增长。现在看起来2010年我们的工作量还会猛增。”她告诉记者。
尽管酝酿已久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迟迟未揭开盖头,但却挡不住投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企业加快全国布局的脚步。由此带来的新能源产业在2010年伊始,便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
去年,新能源产业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消息,更是被业内人士看作是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开始。
“谁能在新能源战略竞争中取得优势,谁就可以在下一场产业革命中充当世界科技创新的‘领跑者’。”
在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看来,现在谁不知道新能源的战略意义,那肯定是落伍了。新能源产业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他认为是出于经济、政治、外交大背景的考虑。
哥本哈根的针锋相对似乎还在眼前。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的弊端日益凸现,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一次讲话中提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除了被动的改变,还有主动地选择。“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新能源,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美国总统奥巴马,甫一上任就抛出投资千亿美元的“新能源计划”。他有自己的如意算盘。美国新能源战略被看作是世界能源革命的开始,其结果是新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由此催生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转变。与此相伴而来的,则可能是美国制定或主导制定各种相关国际性标准,而其他国家则面临要达到或适应这些标准的压力。
因此,有专家分析,美国的这一“大手笔”是为抢占未来经济增长制高点的战略安排。如此背景下,中国想要不陷入被动的局面,就必须尽早调整自己的能源政策。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此前的一次论坛上表示,新能源将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发展新能源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从世界产业革命的历史看,第一次产业革命是蒸汽机,第二次是电力,第三次是电脑,他认为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新能源引领的产业革命。
石定寰也认为,在各国竞相发展新能源技术的情况下,谁能在新能源战略竞争中取得优势,谁就可以在下一场产业革命中充当世界科技创新的“领跑者”、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以及新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保持这种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对一个国家的意义,不是单纯用节省了多少能源开销可以计算的。
幸运的是,中国政府抓住了这次“变革”的机会,积极采取着相应措施。随后,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的讲话、规划政策制定的消息,都让敏锐的企业嗅到了“大发展”的信号。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全国风况和环境参数的观测及统计分析,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体系。”
当穿着西装、背着双肩包的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会感受到这位“70后”的年轻与活力,和他一样洋溢青春色彩的还有中国风电行业。
2004年之前,中国的风电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从2006年起一路“高歌猛进”,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4年实现100%增长。来自布鲁塞尔全球风能理事会的消息显示,去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中有近三分之一来自中国,我国风电新增容量超过了美国。
中国风能产业像是个浑身干劲的小伙子,正摩拳擦掌准备与国外竞争对手一争高下。“上一个5年,我们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下一个5年,我们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解决从有到好的问题。”说这话时,秦海岩显得信心十足,“风电行业在全世界都不成熟,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我们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只要下功夫,一定能引领世界的风电产业发展。”
秦海岩认为中国的风电企业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纵观风电发展历史,传统的风电市场大国,无不成就了相关设备制造的世界级企业。“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几年的发展也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完全可能催生自己的世界知名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对全国风况和环境参数的观测及统计分析,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体系,形成技术门槛,变身技术强国,从而主导世界风电技术发展的潮流和话语权。”
据他介绍,经过几年发展,在风电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方面,中国已经得到大大加强。在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机组的关键零部件生产方面,我国已基本具备了配套能力。轴承、变流器等领域的瓶颈虽然还没有彻底解决,但已有国产产品面世,并开始批量生产,预计瓶颈很快将得到缓解。
与风电产业一样,国内其他新能源领域近几年同样发展势头强劲。2008年光伏电池产量达200多万千瓦,成为世界第一大光伏电池生产国。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到了4000万平方米,全国累计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占世界太阳能热水器总使用量的60%以上;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也有较大发展,沼气年利用量达到了约120亿立方米。
可以预见的是,在各地政府空前的热情和资本推动下,相关产业的投资在2010年还将会进入一个爆发期。
“有些人认为风能只是‘小打小闹’,在这样的认识和观念下,怎么能彻底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并网问题呢?”
春节后第一天上班,刘峰就踏上了南下长沙的飞机。这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所的副所长,要去参加国家发改委组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调研”。
长期关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他,感受到各地对新能源产业爆发的热情,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制约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刘峰说。例如,现在的电网基础设施在电力的高效传输、运维管理、调峰等方面都难以适应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
秦海岩证实了这种观点,“电网接入已经成为影响风电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已实现电网接入的风电场,被限制发电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风电场损失电量高达30%。业内专家预计,2009年有10%的风能发电量白白损失。另一方面,刚完成吊装的风电场被迫延期并网。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位于河北尚义七甲山的10万千瓦风电场,如今已经晒了一年多的太阳,其2008年就已吊装完毕的60多台风机,最早要到今年才能并入电网。
他认为,目前的技术完全能解决风电的并网问题,造成风电并网难不在于技术,更在于观念和管理体制,在于经济利益的调整。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但一些搞传统能源的企业、专家对可再生能源仍然存在着很大偏见。有些人认为风能只是‘小打小闹’,‘锦上添花’,靠可再生能源解决不了问题,不把它当作未来的主流能源来看待,在这样的认识和观念下,怎么能彻底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并网问题呢?”
刘峰同时建议,强化价格优惠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提高新能源在我国总体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扩大新能源产业的市场份额。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的数字显示:2009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9.9%。“风能近年来发展很快,但目前还只有千分之六的风能得到利用,发电量也只占百分之一。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秦海岩说。
■ 连线
可再生能源知识应写入中小学课本
全国人大代表、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没有达到会议预期的目的,未签署约束性文件,但“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排放是罪魁祸首”的观点,世界各国都没有异议。也就是说,控制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开发以太阳能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个声明意味着我国从2005年到2020年间将减少超过4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欧盟同时期承诺减排30%目标的3倍多。
我国完成这一艰巨的减排任务,任重而道远。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是有效途径,也是未来全球能源的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人们特别是儿童,对可再生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气候变暖的作用、地位认识还很肤浅,应用可再生能源的自觉性还比较差,对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还缺乏高层、大量的人才。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体,在儿童中广泛宣传普及以太阳能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知识,对于增强应用以太阳能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研究以太阳能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热情,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将以太阳能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的有关知识写入中小学课本。
解决能源问题既要开源还需节流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消除应力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张勇:毋庸置疑,新能源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开源还需节流。我们一方面要开发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还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的节能技术,实施节能减排。
在机械制造行业内有一项基础工艺叫做“消除应力”,国内外普遍采用“热时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效率低、能耗大、不环保。单是一台15吨左右的热时效炉,开炉一天就耗电近千度。
目前我国80%的机械加工企业采用“热时效”,年耗电量约为640亿度,这个数字是34座秦山核电站一期的年发电总量。另外,巨大的能源消耗还意味着巨大的环境污染,640亿度电折算成标准煤为2645万吨,折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96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8万吨。
一项新的“频谱谐波时效技术”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热时效”,因其可节约能源95%以上,且零排放。目前,“频谱谐波时效技术”已经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机床、工程机械等领域有着成功的应用案例,不仅成为解决国防工业一些制约产品制造难题的关键技术,而且还大幅度的节省了成本,减少了排放。如为运载火箭研究院、卫星制造厂、航空材料研究院、内蒙古一机集团、重齿等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
若能在整个机械制造行业得以采用,对缓解我国能源紧缺问题,将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
■ 案例
“吃粗粮”的“村姑”
文·本报记者 刘莉
这个3月,江西华电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达格外忙碌。
与国电在西藏羊八井的新一轮合作要签约、“国家级螺杆膨胀发电机生产基地”要挂牌、公司牵头的国家标准制定委员会要开会、5万平方米的新厂房要开工……
让这家位于赣西小城新余的民营企业如此红火的,是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螺杆膨胀发电”技术。
用胡达的话说,他们生产的螺杆膨胀发电机,是一个“吃粗粮”的“村姑”。“不吃柴油和汽油。可再生的地热、工业中排放的低品质余热和废热,就是它用来发电的‘食物’”。
为了开发这项新能源技术,江西华电这家民企吭哧吭哧干了13年,胡达笑称自己的团队都是“铁杆”。“8年样机开发,5年商业示范运行”,直到去年公司才第一次实现了盈利。
但他们认准了方向:“未来的能源产业肯定要发生变化,我们只要能掌握核心技术,就一定错不了。
去年8月11日,在西藏羊八井电厂,“村姑”走上了前台。华电电力的螺杆膨胀发电机组正式交付使用,成为国电系统第一台在西藏应用的地热发电机组,西藏自治区准备投入50亿元跟进这一项目。新一轮的合作又将在3月18日签约。
除了地热,螺杆膨胀发电机还能在工业废热余热回收上大做文章。
“什么余热废热都能用,技术我们都有。”胡达说。13年的研发、试运行,几乎所有的材料他们都做过,钢铁、冶金、电力、化工、造纸……“只要有余热废热的都可以干,没有问题。”
“如果全国回收余热废热的话,相当于多好几个三峡电站。”胡达的这笔账大得惊人。
最近,不断有国外大企业代表来和胡达谈收购。他能感觉到跨国公司在他这家小企业面前的“咄咄逼人”。
国外公司都是冲着“螺杆膨胀发电”技术来的,“他们想收购,随我们开价”。面对挺有诱惑力的买卖,胡达不但没有动心,而且一点“念想儿”都没留,“我跟他们说,中国没有技术没有办法,中国人一旦掌握了技术,你们就没有机会了。”
在这个新兴的领域,技术更新的速度让江西华电不敢松懈,他们的第二代产品也已经有了样机。这两天,胡达忙着和律师商议再申报十几个专利,“只要技术在自己手里,就不怕你”。
目前螺杆膨胀发电机已经在江西省新余市筹建1万台的产业基地。由公司牵头的国家技术标准制定正在进展中,未来还将筹划申请国际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