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最近几个月的产量数字,上海超日(洛阳)太阳能有限公司办公室经理朱伟峰脸上面带喜色。“二季度以来,我们的订单逐渐增加,尤其是三季度以来形势明显好转,上个月的实际产量超过了设计产能”。
纵观国内硅光伏产业链,由于发电工程、应用产品等终端利用基本在国外,因此电池片和电池组件处于链条下游,也最贴近终端市场。
2007年,基于洛阳的多晶硅原料优势,上海超日公司在偃师组建上海超日(洛阳)太阳能有限公司。今年4月,一期5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开始试生产,眼下刚好赶上市场“真正回暖”,太阳能电池片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上海总部组装为电池组件,随后出口到西班牙等西欧市场。
在超日公司隔壁,由上海超日公司投资的另一个项目——洛阳赛阳硅业有限公司50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眼下正在紧张筹备中,技术方案、生产车间设计方案已确定。这个总投资4800万元的项目,计划明年7月竣工,届时,超日公司生产的电池片即可省去“长途奔袭”之苦,就地转化为电池组件。
多晶硅原料优势不再
继尚德和阿特斯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军太阳能电池片和电池组件领域,成为洛阳硅产业新生力量。
市发改委硅及光电产业发展科科长罗照平近日分析认为,这是国内外硅光伏产业发展环境变化的结果,“引领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发生了极大改变”。
众所周知,前几年,由于硅光伏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全球范围内多晶硅供应严重紧缺,原料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出现了“谁拥有多晶硅原料、谁就拥有硅光伏天下”的说法,多晶硅成为产业龙头。
近几年,原多晶硅生产企业纷纷投资扩建,新的投资者新建了很多多晶硅项目,有资料预计到2010年全球建成产能达16万吨。在我市,已形成了年产多晶硅3700吨、多晶铸锭2500吨的产能,是名副其实的多晶硅大市。
“去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硅光伏市场,多晶硅严重供过于求,多晶硅原料优势不复存在,硅光伏产业进入了原料、人力、环境、市场、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促进的发展阶段。”罗照平说,“谁贴近市场、拥有市场,谁就能得到发展。发展电池组件和运营,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
与此同时,电池制造出现了向中国转移的迹象。
过去,欧美厂商电池制造中原料成本低,制造成本高,而中国相反。综合下来,中国电池制造成本高于欧美。目前,多晶硅价格大幅度下降,而硅料成本原来占电池片成本的60%,因此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逐渐显现。
有些国外公司为降低成本,在中国采购电池片,然后贴牌销售,或在中国建生产基地。比如太阳能行业的标杆企业BP Solar,在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都有生产基地,现在逐渐把这些基地关掉,外包到中国。
据资料显示,2008年底至今,已有十几家500MW~1GW产能的欧洲光伏企业倒闭。去年中国企业在国际硅光伏组件市场上的份额大概是28%,今年预计可接近50%。
鼓励向硅光伏产业下游延伸
目前,我市共有尚德、阿特斯、超日、忻源晶4家硅光伏企业,年可生产太阳能电池用方片5400万片、太阳能电池片170兆瓦、电池组件210兆瓦,与多晶硅原料优势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市发改委工业局人士透露,今后我市要大力谋划实施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项目,并以此为龙头和突破口,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产品生产大市,带动整个硅光伏产业加快发展。
具体包括:市有关部门抓紧出台针对性强的优惠政策,引导多晶硅企业延长产业链谋划电池片和组件等项目;有建设意向的企业要抓住机遇,尽早开工建设。
据悉,有关部门已制定了我市促进太阳能电池组件业发展的意见初稿,不日即可向社会公布实施。
除前文提到的赛阳硅业外,我市在建或拟建太阳能电池片/组件项目还有:洛阳尚德公司二期240MW太阳能电池片项目,总投资6.7亿元,年底前完成设备进厂、调试等,计划2011年12月竣工,预计新增销售收入40亿元;上海超日(洛阳)公司二期年产100兆瓦电池片扩建项目,投资4.3亿元,建成后年可生产150MW太阳能电池片等,现已开始谋划三期200兆瓦电池片项目。
不久的将来,洛阳将迎来从多晶硅大市向电池组件大市的新跨越。(记者 李松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