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电价与补贴政策有所失灵
“你一定听说了0.69和1.09的故事。”9月4日,国内某中型光伏产业发展商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特别提醒记者关注这个“业界故事”。
该发展商指的是敦煌光伏发电项目,0.69和1.09是该项目招标的前后两个上网电价。这个占地1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年均发电1637万千瓦时的光伏发电项目,3月开标,6月底中标结束。
本来,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正式复函,“由上网电价最低者中标建设”,国投华靖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竞标体,3月开标不久,就将以0.69元/千瓦时(度)的价格获得该项目。
但是,6月底,最终公布的中标者是中广核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领衔的竞标联合体,中标价是1.09元/度。
有舆论和业界声音,将此前后变化解读为,敦煌项目是中国最大的光伏发电站示范项目,其定价可能作为国内并网光伏电站的基准价之一,也可能作为国内光伏发电补贴政策出台、国家大规模推广并网光伏发电的重要依据。
本报记者采访的业界专家和业内人士则认为,上网电价以及补贴政策并没有扼住光伏产业的“喉咙”。
“1.09元/度的价格即使符合《洛阳宣言》的要求,也不能解决光伏企业的心头忧虑”,上述中型光伏产业发展商说。6月,借在河南洛阳举办行业年会的机会,13家光伏企业曾签署一份《洛阳宣言》,宣布将在2012年将光伏上网电价控制在1元/度。
“但是,这也只是个行业愿景,在短期内能否达到是个未知数”,上述发展商说,目前,火电上网电价约为0.30元/度-0.40元/度,风电上网电价约为0.50元/度,此前获批的四个并网光伏电站项目上网电价均为4元/度,1元/度的价格显然缺乏现实依据,更遑论0.69元/度了。今年“两会” 期间,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民曾公开表示,当前太阳能发电成本2元/度。
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还认为,无论是国家今年推出的“太阳能屋顶计划”还是“金太阳”计划,从一定程度上讲都是在补贴光伏产业的“规模”,而不是技术改造或者产业升级,这相当于鼓励产能扩张,所以才会“突然发现”光伏总产能过剩了。
相关调控职能需重新定位
“通过市场发现价格,这本来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但在国内,对于新兴产业,这个规则需要有所变通。”这是麦肯锡咨询公司江克林等行业分析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权威研究报告认为,新兴的光伏产业领域出现的圈地运动很难避免。
“很多大型光伏企业,如无锡尚德电力等企业,考虑到延伸产业链或者打造品牌形象的需要,往往愿意上规模,这就和政府的意图不一致了。”上述发展商如此表示。无锡尚德、江西赛维LDK等知名光伏发展商就曾多次公开表示,光伏行业技术开发可谓日新月异,中国企业可供利用的后发优势也非常大,所以,产业发展的思维常常需要做出更新和调整等。
“现在的光伏产业,已不是当初那么简单,太阳能发电产业链包括硅矿、金属硅、高纯硅、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系统等环节。”中国能源研究会副会长鲍云樵告诉本报记者,在产业链条上还有建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电气、建筑安装、咨询服务等多个产业。所以,产业调控,应该兼顾各方面情况,要谨慎而有效。
据了解,以往的行业调控,主要使用行业准入、环评、清理整顿、依法关闭等手段,但从实践看,效果一般,没能有效抑制过剩产能。因此,为配合中央政府此次产能过剩的预警,全国人大财经委做了一个相关调研。此报告认为,缺乏落后产能的市场退出机制,是产能过剩长期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有的企业就是地方税收、就业和财政的贡献大户,没有合理的产能退出机制,地方很难有积极性主动淘汰,更何况光伏产业还有个绿色环保的外衣。”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本报记者。
“但现在光伏组件等很多成本已进入快速下降通道,这正是宏观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鲍云樵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