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批资金已经在7月初到帐”,中盛光电集团(英文名ET Solar,下文简称“中盛光电”)副总裁、首席营销官佘海峰告诉记者。继今年3月完成1900万美元首轮融资后,中盛光电7月份再次完成融资3100万美元。
据悉,参与第二轮“可赎回转换优先股”融资的投资机构包括:上海联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环境基金(CEF)、Development Principles Fund(DPF)、联创策源(CeYuan Ventures)、Partners Group和L. Ferrari Overseas Investments。另外,专注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国私募基金China Equity Links(CEL)也参与其中,成为该基金在中国的首个投资案例。
据披露,上海联创出资1550万美元,在第二轮私募融资所占比例最大。不过,由青云创投作为基金托管人的CEF以1550万美元领投了首轮私募,而此次又追加450万美元融资,总投资额最高。
“选择性”一体化
“我们在第一轮融资的时候,已经被告知大致的融资规模在四五千万美元。”青云创投合伙人张立辉透露,此次总额5000万美元的融资之所以分为两轮,一个重要因素是涉及的投资机构比较多,“大家行业经验、决策流程等都不一样,最终的投资决策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决策快的就首先进来”。
而青云创投之所以早在年初就决定参与融资,是因为其已经投资过南京中电、江西赛维LDK两家光伏企业,“这个行业我们非常熟悉,行业不用再看,只要看公司商业模式就可以”。张立辉说。
据他透露,上海联创的入局其实也与青云创投的推荐有关,“圈子里大家都很熟,我们就把中盛的项目介绍给了联创的一位合伙人”。而中盛光电副总裁兼CFO陈晓冬则如此评价上海联创,“理念比较契合,决策和资金到位都很果断,而且还能带来行业的一些资源。”
据佘海峰透露,资金到位的时间实际比管理层原定计划稍晚。据悉,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扩产的资本支出与运营费用。中盛光电全年的组件产量为15兆瓦,而今年的目标在75兆瓦以上,需要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同时采购硅料同样需要大量运营资金。据悉,中盛光电现在是国内最大的非上市组件供应商。
不过,在佘海峰眼中,“选择性垂直一体化”的模式已经为中盛光电的产能扩张节省了成本与时间。目前中盛光电没有涉足多晶硅的上游业务,只从拉棒环节开始,而制成硅片后,电池片的生产又委托给第三方OEM,然后再组装成组件。而且OEM的电池片供应又仅满足组件生产需求量的50%,其余的全部来自外购。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由于上游耗费的资源有限,可以迅速实现组件规模的扩张。总部位于江苏常熟的CSI-阿特斯(已上市)同样采用了类似的模式。“这种产业链布局反映了对价值链的判断,我们认为真正的价值环节在组件以及下游服务。”
基于该判断,中盛光电目前正大力扩充海外的队伍,希望实现利用本土人才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比如德国分公司的负责人是一位德籍的前西门子电力部门总监,目前已由其组建了一个近10人的本土化服务团队,“当然代价也很高,一个人的薪酬抵得上南京整个营销中心的人员成本。”佘海峰说。
光伏“熊市”?
融资之后,上市计划自然会成为热点。关于上市时间的表述,陈晓冬非常谨慎,“既要看我们做得怎么样,还要看资本市场的表现。”
佘海峰告诉记者,目前资本市场的情形并不乐观,光伏企业的估值正处于低谷时期。其中一大原因是主流市场的补贴政策不明朗。目前在发达国家,光伏发电的成本较传统能源平均仍然高5倍以上,行业的发展相当程度依赖政府补贴。而补贴的价格和产能也直接决定了组件的价格和市场规模。比如,西班牙目前1度电的补贴达到0.4欧元,组件成本高(相应发电成本也高)相对容易接受,1瓦组件可以卖到4.5美元,而美国加州1度电只能补贴0.2美元,同样的1瓦组件高于3.8美元就卖不动了。
据佘海峰介绍,以欧洲的补贴政策,一个光伏电站的投资项目7-10年能够完全收回成本,而政府的补贴政策一般会持续20年,收益非常稳定,“至少比存银行收益好”,这也成为了许多投资者投资组合的一项选择。
然而,欧美国家政府的补贴政策并不稳定,尤其是2008年全球最大的西班牙市场现在政策依然不明朗。西班牙政府2008年的补贴计划高达1.5G瓦(即1500兆瓦),“今年中国70%的组件出口西班牙,许多小的组件生产商都因此过得很滋润”。佘海峰说。然而,今年早些时候已有内阁成员表示,2009年的补贴计划可能会削减到500兆瓦。由于明确的补贴计划要在今年9月才会出台,整个资本市场对于光伏企业存在悲观的观望气氛。
事实上,甚至美国大选的选情也会影响到光伏企业的估值,进而作用于中盛光电的上市进程。在历史上,共和党与传统能源公司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市场普遍相信民主党奥巴马上台对于光伏产业更为利好。据佘海峰透露,有投资机构建议在2009年1、2月份上市,理由就是彼时政策环境相对明朗。
不过,国内光伏企业关注的本国市场也有了开春的气息。现在已经有多个1兆瓦以上的试点项目获得政府审批,“价格非常好,1度电补贴达到了4块钱”,佘海峰告诉记者。只是目前具体的补贴政策仍然未出台,现有的试点项目主要是企业自己争取,申请与审批过程涉及发改委、电监会、电网公司、地方政府等多个关节,运作相当复杂。“我相信中国市场在2011年就有可能真正启动。”佘海峰说。
现在,上游硅料缓解,光伏生产能力过剩之类“唱衰”的声音很多。陈晓冬认为其实许多人并不了解光伏产业的本质,“这不是卖汽车、卖电视机的行业,是卖能源的行业。”而全球对能源的需求一直在上涨,而且有供不应求的趋势,“已经有国家提出可再生能源要占能源消费的15%到20%,那就是几百G的概念,而现在全球光伏产业装机容量才4G多”。
至于成本方面,当前硅料占据了组件成本的50%,而现价300美元1公斤的硅料实际成本在50美元以内,意味着光伏发电的成本还有较大下调空间;其次,技术改进的余地仍然不小,除了传统提高电池转化率的办法外,比如中盛光电目前在市场上主推的“双轴跟踪系统”,就是跟踪太阳运行取得最佳照射角度,可将发电效率提高30%至42%,降低每千瓦时的成本。
“我们商业模式最大特征仍然是在产业链的下游,提高一整套的高效发电设备解决方案是我们的业务目标。”佘海峰说,不过在他眼中,太阳能发电的根本出路还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