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经济视点报记者的采访中,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却认为其报道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
3月22日,偃师市晴空万里。
在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阳中硅)偃师生产厂区内,芳草茵茵,围墙外粉红的桃花、墨绿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然而就是这样一片颇具春意、生机盎然的田园春色,正遭受着一场舆论批评的风暴。
近日,美国《华盛顿邮报》一篇关于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环保欠账”的报道使其陷入尴尬境地。该报道称,洛阳中硅随意倾倒工业副产品,污染环境。
“他们存在偏见,报道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该公司董事会秘书望海龙对于外媒的报道,显得既愤怒又很无奈。
在最近公布的“大部制改革”方案中,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政府对环保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环保问题,正成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兴败存亡的衡量标准,也难怪望海龙情绪如此激动。
“白沫”风波
洛阳中硅成立于2003年,是我国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生产厂家。截至目前,洛阳中硅先后在偃师高龙镇和洛龙高新区建成了两个面积分别为200亩和860亩的生产厂区,去年年产量已达506吨,而当年全国的产量还不到1000吨,中硅的产量在全国占60%以上。
作为一家被寄予厚望的高新技术企业,洛阳中硅在2007年却面临尴尬。
据偃师市白牛村的村民介绍,在2007年,有段时间经常见到厂里的大卡车运送一桶桶的“白沫”,倾倒在村小学附近。
“我们并不知道‘白沫’是什么,但是倒在小学附近,而且有异味,很容易引起大家恐慌。”因此,村民就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了情况。没多久,那些“白沫”又被挖走了。
有人认为,“白沫”就是四氯化硅。多晶硅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领域,洛阳中硅是新兴的绿色能源企业,但是生产多晶硅的主要副产品四氯化硅却是剧毒物质。
但望海龙却告诉记者,倾倒四氯化硅之事纯属子虚乌有,所谓的“白沫子”并不是四氯化硅,而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原本呈酸性,被中和后才拉出工厂运到指定垃圾场,且毒害小。去年9月的事件是垃圾车翻倒在路边造成的意外事件,玉米也并非被毒死而是被车压坏的,事件已得到及时处理,并赔偿了相关受损农民。毒气也是不存在的,仅在2005年年底,由于机器调试过程中阀门出现故障,发生了气体泄露的事故,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事件。
望海龙认为,洛阳中硅对环保问题是非常重视且非常谨慎的。
在多晶硅生产中,四氯化硅的处理是多晶硅生产工艺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该技术主要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其对四氯化硅的处理主要有两种途径:交给硅产业链中的下游生产厂家即一些化工厂,进行可用产品的再生产;或者是将四氯化硅氢化,还原为无毒的三氯化硅再进行处理。洛阳中硅的主要处理方式是进行冷凝、分离,然后再回收进行氢化处理,将转化物外销给化工厂。
刚起步的产业
多晶硅产业作为太阳能产业的原料生产部分,目前在很多国家都被看作是战略技术产业。多晶硅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世界上多晶硅生产的先进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日本和德国3个国家手中,并被这些国家长期垄断。而中国的多晶硅生产工业发展还不到30年,且很多工厂仅为作坊式的小产量生产而非产业化生产。
目前,我国大部分多晶硅生产企业还在使用污染严重、产量低下的传统西门子工艺,而洛阳中硅使用的是拥有国家专利的改良西门子工艺,该工艺在当前国际的多晶硅生产中使用率为80%以上,属主流工艺。
洛阳中硅是我国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生产厂家,并在国内率先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实现多晶硅产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内大规模生产多晶硅的技术空白。
多晶硅作为太阳能产业的主要原料,主要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和IC电子信息产业。近几年,随着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多晶硅的需求不断上涨,每年大概需要6000吨的多晶硅,而国内的产量还不足1000吨,因此,我国95%的多晶硅都要依靠国外进口。
望海龙认为,中国需要有自己的产业化多晶硅生产企业。
洛阳中硅经过5年的发展,在全国达到了产量第一、技术第一的龙头地位。在洛阳中硅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洛阳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硅产业链,对河南和洛阳的经济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预计到2010年,洛阳的硅产业链将超过120亿的产值。
与巨大的经济效益相比,中硅高科给中国多晶硅产业带来的技术革新和突破是难以估量的。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为中硅提供技术支持,主要包括对已建成的生产线进行技术完善和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去年12月28日,该研发中心被省发改委定为河南省多晶硅技术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中硅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在2010年~2012年成立国家级多晶硅材料重点工程实验室的申请。
望海龙说,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这是中国许多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和支持,那样的话,中国的多晶硅产业将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