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嘘声一片
这一偶然的延迟不要紧,对于企业来说似乎多是坏消息。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多晶硅企业。目前,这一上游产业的日子实在是凄迷得可以。多晶硅售价低于企业成本价,连保利协鑫这样规模和成本最具优势的大企业在2012年也巨额亏损。2012年12月,多晶硅的现价甚至达到16美元/公斤,而据了解,国内做得最好的保利协鑫、大全新能源等大厂,成本也在18美元/公斤左右,大多数多晶硅企业的成本在30美元/公斤以上。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美国Hemlock、MEMC以及韩国OCI公司以远低于其成本的价格向中国大量倾销多晶硅。虽说产业低迷这些企业,也就等着政府为他们作一回主,然而,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咋又悬了?
对于一些中下游光伏企业来说,也并未因“事不关己”而悠然于外,也未因多晶硅价格依然低位而“窃喜”。因为他们现还未及有上述反应,让他们发愁的是,一大堆海外长单,原计划借多晶硅“双反”的东风而卸下包袱,如今看来这“如意算盘”可能要落空了。也难怪,想想手握200多亿美元高价海外长单能不着急吗?原本这些企业就期盼着对美欧多晶硅“双反”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顺理成章的“解套”契机。因为按照国际贸易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双反”这类贸易制裁措施通常适用该条款,中方企业将可据此与上游的海外多晶硅公司顺利解除尚未履行的长期订单,摆脱光伏贸易“冤大头”的尴尬。
政府也要煞费苦心
说到“双反”,自然联想到的还是欧美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多晶硅“双反”就曾被视为对于欧美“双反”的一个反制。公有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孰是孰非,或不好说。但初裁、终裁结论,对于相关利益链上的企业其影响却举足轻重。
而政府对于“双反”其实也颇费周折。对于“双反”,认识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双反”是政府对于光伏市场的必要调控,及对民族产业的适度保护,也有人认为,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表现。抛却理论的争执,其实对于某一国来说,也是一个让政府部门煞费苦心的一个事。因为这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权衡,而且,这并非那么利弊分明。比方说,对来自美、欧、韩的多晶硅开展“双反”调查,对于本国企业来说也不全是利好。
针对国外低价倾销多晶硅的现象进行惩罚性征税,对于国内光伏上游厂商来说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尤其在现阶段,多晶硅严重产能过剩,其价格也几乎触底,“双反”可以说是提振市场的一个利器。但凡事一般有利有弊。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如果这个“双反”成立,多晶硅的价格会有所反弹,对于中下游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将会上升。因而,商务部的这个“双反”结论,还需要谨慎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