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信息 研究咨询 服务应用 展会会议 视频图片 期刊专栏 新媒体
关闭
关闭

城市发展六大疑问之:新能源真的能担纲重任吗?

发表于:2009-11-06 09:15:22     作者:索比太阳能 来源:环球
      如果有一天,最后一吨煤烧完,地球会陷入黑暗吗?至少丹麦是不会的,因为20年之后,丹麦50%的电力将来自风车的转动。 如果有一天,最后一滴石油耗尽,城市交通会瘫痪吗?至少美国是不会的,按照奥巴马的计划,到2015年前,将有100万辆美国本土生产的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投入使用。 

      事实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会让自己陷入狼狈的境地,在传统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太阳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等新能源都已粉墨登场,并将成为未来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发展新能源是对传统经济的一种承接与升级,并且承载着巨大的国家战略利益。近年来,许多国家将新能源推向前台,并赋予其缓解环境压力,拉动经济走出低谷、带动新一轮技术革命等众多历史使命。那么,新能源产业,是否真的能担当重任?

国家战略你追我赶

    “我们将利用太阳、风和土壤来为我们的汽车和工厂提供能源”,面对经济危机的余波,世界要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奥巴马给出的答案就是新能源。在奥巴马新政中,超过1500亿美元资金将聚焦新能源技术。目前,在风能领域美国已经成为世界装机量第一;而在光伏领域,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的薄膜电池技术已经非常领先,估计2009年它会跃居全球产能第一。

    欧盟则启动“精明的投资”,意在加速欧盟转型为21世纪的、充满活力的低碳经济。据预测,其新能源汽车领域将获得至少50亿欧元的投资。而欧盟各国也有自己不同的新能源发展重点。丹麦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首推风能,在其制订的最新能源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能源构成将是风能占50%,太阳能占15%,生物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占35%,某种程度上,丹麦将成为靠风“驱动”的国家;芬兰选择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森林资源,走生物能源之路,如今芬兰已经建立起了配套完善的生物能源商业链,全国大约有400个大中型能源工厂使用生物燃料发电供热;冰岛的重点将是利用地热资源,其目标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使用化石燃料的国家。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其新能源开发技术优势,也在加快步伐争夺新能源开发的主导权。资源短缺的日本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特别是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寄予厚望。

    富有的海湾产油国在新能源的开发上同样兴趣浓厚、不惜重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湾国家正在或即将建设的替代能源发电工程已超过100项,总投资已超过1600亿美元。

    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家也针对自己的条件和资源优势开始制定相应的战略布局。比如,巴西把生物智能作为重点发展领域,而印度则把光伏规划为未来的重点产业。

    当然,在全球这波发展新能源的浪潮中,中国也在积极地行动。中国是继德国之后第二个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国家。在这个立法之后,中国又陆续出台了多个细则,涵盖上网电价、太阳能光伏补贴,新能源项目特许权招标等多方面。新能源产业在多方推动下发展得如火如荼。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向《环球》杂志介绍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圈了几个重点,有核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同时中国也没有放弃其他方面的探索,如潮汐能、地热等方面,我们也在跟踪。”

当投资热情遭遇窘迫现状

    新能源不仅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受到热捧,在投资界,它一样是宠儿。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即便次贷危机以来投资者心态普遍保守,以可再生能源为投资对象的基金产品的规模和数量还是翻了一番。就连Google也按捺不住对新能源的热情,它与专注于太阳能的eSolar公司和专注于风能的Makana合作,前后分别投资了1.3亿美元和500万美元。另外,Google还向太阳能发电公司Bright Source投资了1000万美元。Google做的正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的:“你们可以在拯救世界的同时赚到钱。”

    然而,新能源一方面让各国决策者和投资者跃跃欲试,另一方面也让部分人担心它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泡沫。

    与其他各行业不同的是,新能源行业十分倚重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其自身竞争力往往难以承受市场考验,而经济压力又让政府补贴不可能长久进行下去。有经济学家对其抨击称,“现在新能源企业没有一个可以不靠补贴生存,这样的行业要想成为主流是不可能的。”

    此外,为了使用新能源,汽车、供暖、电力设备等都需要改造。因此,新能源泡沫一旦破裂,所导致的社会影响将不亚于房地产等泡沫的破裂。它将波及政府、企业、民众等各个层面,影响金融、基建、电力等相关行业。

    据媒体报道,美国兰德公司的报告称,整个可再生能源部门仍属幼稚工业,目前很难与传统的能源行业进行市场竞争。太阳能、风能发电成本为火力发电的3~10倍,如无强制性规定,根本无法进入市场。麦肯锡咨询公司统计,平均每个可再生能源技术企业的创业资金约需1400万美元,中期投资约在1亿~2亿美元,且需要更大规模的基建与之配套,很多一窝蜂上马的企业根本没有这样的实力。因此,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令人担忧。

中国新能源的“相对过剩说”

    由于政策鼓励、财政支持,近年来,中国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火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二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

    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新能源规划以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据了解,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上百个城市在做新能源发展规划,大批企业纷纷上马新能源及相关产业。

    拿风电来说,其在中国受到的追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甚至有人将风电称为“疯”电。国企、民企、跨国公司,甚至连没有电力设备制造基础的企业,都赶着上马风电生产线,唯恐落为人后。而光伏、核电、生物质能等产业,也显示了类似的“躁动”。

    据了解,这些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光伏产业供需失衡,市面上硅料和光伏组件产能都已经大大超过需求,行业洗牌在加剧,此外,光伏发电在成本上与火电相比没有竞争力,其发展规模还要看国家支持的力度;风电的成本同样居高不下,只能依靠国家政策与补贴来盈利,大部分风电运营商长期在亏损和微利中挣扎;核能产业也面临着问题,三代核电技术尚未自主化,燃料难以自给自足,相关技术人才缺乏……

    8月底,国家发改委网站更新了《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其中,“2兆瓦以上风力发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的最重要原料“多晶硅”,已经从《目录》中删除。此外,“2兆瓦以上风电设备制造”也已从“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中删除。此举立刻被市场人士解读为向已有过热之嫌的部分新能源产业“泼冷水”。

    那么,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是否过热了呢?

    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新能源产能是否过剩、产业是否过热,是相对的问题,但从当前市场的需求上看,确实存在现实的威胁。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也同意“相对过剩说”。他认为,与传统能源比较来看,新能源并不“过剩”。但“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的确存在,目前国内新能源产业在市场准入上不够规范,标准尚不明确,使得各路资本纷纷涌入,产品、水平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向企业和投资者发出一些预警,作出行业判断,是必要的。

    在《环球》杂志日前举办的环球国际(2009 秋季)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强调说:“许多发达国家因为已经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所以会把大量的投资投在新能源的技术革命上。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要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因此对未来投资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对新能源要有个准确的认识,既要投资现在又要投资未来,在这个里面要做一个平衡。”

警惕深层次危机

    “如果说有些国家提出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只是一种姿态,那么对于资源匮乏、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的中国来说,这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在环球国际(2009 秋季)论坛上,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如此形容新能源对于中国的意义。

    但在中国的新能源领域,“制造环节过热”的背后也有业内人士担心潜伏着深层危机。

    首先,当前新能源的市场规模还很小,发展空间受限。这就意味着,国家财政补贴还要支持一段时间。而人们不免担忧,我们的财力是否能长期补贴新能源。

    其次,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关键技术瓶颈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如果无法掌握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技术,未来中国将难以保证不会再次沦为“世界工厂”。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是,国内高校还没有设立新能源的专业,也没有国家级的研发机构来从事产业共性、战略性、基础性的研究,没有像样的“国家队”。

    第三,同质化严重,优质产能紧缺。

    再者,产业潜在的安全风险巨大,市场扩张远远超前于技术成熟。

    专家建议,今后国家在发展新能源,审批项目的时候要设立一定的标准,避免无序竞争。政府还需明确向企业告知项目上马的潜在风险,给企业提供及时、可靠的市场信息,让企业在信息透明,有充分风险估计的氛围中竞争和发展。

    此外,梅永红还指出,“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国家许多相关部门有很大的热情,愿意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但同时让人忧虑的是,在这样一种类似于大跃进的状态下,部门间各自为政、体系分割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将来怎么把这种分散的系统重新规划,使得新能源发展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真正成为一个国家战略,而不是一个部门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声明:
索比光伏网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GF-solarbe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

新闻排行榜

本周

本月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 news@solarbe.com 商务合作联系:010-68000822 media@solarbe.com 紧急或投诉:13811582057, 13811958157
版权所有 © 2005-2023 索比光伏网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